江高镇社工服务站2021年12月小组、活动预告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主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
作者: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5-18

  社会工作在倡导社会政策、提供社会服务、链接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参与、加强社会整合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工作自身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须推动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

  确立中国风格的学科属性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和实践领域,是一门关于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专业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发展目标和鲜明的学科特点。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社会工作以科学化的研究和系统性的知识为基础,引入科学研究的运用和证据为本的实践来促进社会工作从“科学化”向“学科化”发展。社会工作也是一门关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艺术,既注重专业理性,也重视情感伦理价值。社会工作应根据不同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技术方法,建设具有独特性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确立社会工作在学术共同体以及在实践领域中的专业权威。同时,社会工作也要推动情理相融,关注服务中个体和群体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促进其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当中的情感回归,坚持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追求“助人自助、扶贫济弱”的价值导向,发挥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倡导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公平的正向功能。

  中国社会工作是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结合,要形成中国风格的社会工作学科属性,必须以世界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发展为借鉴,扎根于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本土情境,以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和制度体系为指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系统完整、科学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化、特色化和本土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以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要将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目标与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目标对接、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彰显中国气派的学科担当

  社会工作强调对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不仅通过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来促进人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人与环境以及社会的融合,还能够提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推进“社会性”的回归,追寻“为社会”的本质要求。

  要建立起符合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需求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发挥社会工作在回应重大需求、应对重大挑战、参与重大变革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需以精细化、专业化和柔性化的服务来回应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诸多挑战。在应对城市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和重大挑战时,社会工作应发挥其快速响应、系统介入、专业链接、充分动员等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汇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根植于中国社会,一方面,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实践推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又推动着社会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增强中国社会工作在世界社会工作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呈现中国自信,也是社会工作的学科担当和中国气派所在。总结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实践经验,提炼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社会工作走向国际化,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中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系统

  话语系统是理论方法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话语系统形成不同特色、不同风格和不同气派的话语表达,直接影响理论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话语系统,需要推动社会工作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促进社会工作话语系统的本土化建设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理论自觉是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理论并保持审视态度和反思精神的一种理论意识和研究能力,要求把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理论自觉是理论产生和完善的主要动力,也是构建话语系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保障。提高社会工作的理论自觉,须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社会工作理论对实践指导的同时,反思和凝练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提炼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原则。在理论自觉的驱动下,推动社会工作理论和话语系统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加强对社会工作话语系统的本土化改造,总结具有中国本土情境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系统和话语实践。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舶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和选择性借鉴。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本土社会实践的对话,构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化场域,挖掘传统文化中社会工作元素,构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话语系统。

  再次,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独特环境和特色场域,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基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系统,需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参与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将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理论议题,将社会建设的经验提炼出概念和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话语系统,打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薄弱、对本土实践解释力不足等话语困境,提升社会工作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权力。

  探索中国模式的实践路径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在中国社会工作学科重建过程中,特别重视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来实现专业目标、提升专业能力、体现专业价值。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经历了由嵌入到融合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特色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社会工作以嵌入的方式介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场景中,与政府或其他主体一起,通过平等协商、互动合作的方式参与建设与治理。中国社会工作经历了从依附式嵌入向自主式嵌入、从浅层次嵌入向深度嵌入转换,从无效嵌入向有效嵌入发展的过程,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参与效能。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要跳出嵌入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实践与中国治理情境的融合,将社会工作实践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中,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对社会工作的制度引导和资源支持,扩大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自主性与合法性空间,推动社会工作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方法创新,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增强社会工作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提升社会工作实践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