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政府机构是一张完善的大网,那么我们社会组织就是一个个飞进千家万户的萤火虫,我们的触角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角落。”南京市鼓楼区萤火虫助残站的负责人韩素琴向记者介绍着组织名字的由来。在南京第二届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上,像萤火虫这样在南京落脚的社会组织很多。据了解,南京社会组织近年来快速发展,总量已达2.4万家,分散在南京各个社区、街道。一位来自秦淮区的南京市民感慨道:“政府买单,社会组织出力,我们老百姓可以享福喽。”
接:承包社区工作
去年3月,在南京市秦淮区的蓝旗新村社区发生了一次“变革”,负责管辖该社区的大光路街道与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签约,由该社会组织承担原社区三分之二的工作,开启了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的先河。
“社区的工作被分为了两大部分,党建和民事调解工作仍由居委会正副主任承担,而其他的行政服务工作则全部由社会组织承担。”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谢介绍道。居委会工作人员从安稳吃“大锅饭”变成了给社会组织“打工”,责任到人,严格考核。“中心要求我们每个人‘精一门,通两门’。比如,居民来办社保补贴,如果办事员不在,同样要有人可以站出来帮居民办理妥当,绝不能让他无功而返。”
“蓝旗小区的化粪池满溢问题已经存在了好多年,去年总算解决了。”小谢介绍道,中心的卫生主任了解到该情况后,加班加点到每户做工作,筹集资金请来专业清理公司,解决了问题。“以前是‘政府配餐’,现在是‘百姓点餐’,老百姓把问题提出来,我们就会想办法解决。”
展:延伸政府职能
韩素琴之前从事社区工作,她在工作中发现,残疾人的很多社会需求实现起来比一般人要难得多,这成了她成立鼓楼区萤火虫助残站的动因。“政府给了残疾人很多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帮助,但是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个体,他们还有方方面面的社会需求,单靠政府,很难帮他们解决。”
韩素琴说,一些人到中年的残疾人,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了,这些家庭面临着养残和养老的双重负担。“我们助残站承接了南京市民政局、鼓楼区民政局的公益创投项目———残疾家庭能力计划,重点提高‘老养残’家庭的幸福指数。”鼓楼区有一位老父亲独自带着自己残疾的女儿生活,助残站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定期帮助老人护理女儿生活,弥补了老人照顾女儿的不便。
“曾经有一位独自在家的残疾人突然犯病,想求救却无力够到电话,当时,恰好助残站的服务员上门服务,及时拨打了120才挽救了他的生命。”韩素琴感慨道,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太杂,我们就是帮政府“打杂”,政府买单,我们做政府职能延伸的触角。
孵:培育专业组织
记者从现场得知,为培育专业的社会组织,南京市已有5个重点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大,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增多,但真正想挑起社会公共服务主要生产者的大梁,社会组织还要更加规范和完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名说。一年前,吴亦名调研浦口的社会组织时发现,不少“草根”社会组织职能混乱,架构不清,申请不到政府项目,运营起来也比较困难。而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改革工作,浦口区的社会组织总量翻了一番,结构也逐渐完善,社区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分工明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组织等方式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梅园新村街道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负责人程雯介绍,像他们这样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既是社会组织的孵化平台,又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者。“我们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战略规划、项目设计与管理、自我评估等服务项目,同时我们也是他们的传声筒,将他们的需求和建议提供给政府。(江苏经济报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