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高镇社工服务站2021年12月小组、活动预告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主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北京:完善体系服务基层创新项目普惠职工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7-01

    当前,北京市正处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在首都不断科学发展的背后,凝聚着一线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5年来,北京市总工会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职工队伍的不断变化,通过主动适应形势任务,按照“调整适应、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和“维权要到位、服务要做实、发展要全面”的工作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逐步建立起了三级服务体系,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方式,为怎样给职工服务这盘大“棋”,搭好了棋盘。让工会组织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以更加立体、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服务送到职工身边。

    新的起点、新的任务赋予工会新的责任、新的使命。今后5年,是北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会深化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是突出维护职能,健全维权机制,提高维权能力,作用发挥更加明显的五年;是努力促进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的五年。

    工会三级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使工会组织焕发出空前的活力,工会工作呈现出全新的局面。找到了工会组织怎样联系职工、服务职工,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工会工作新格局。

    北京市工会工作实践证明,工会作为最大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会在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大有可为;同时,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有着深远意义。

    新理念“顶层设计”职工为本

    近几年,北京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创新,多项举措全国首创,这得益于工作管理方式的创新,也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

    5年来,全市新增工会组织18.6万个,新发展工会会员257.8万人,增长率分别为477%、76%。目前,全市工会组织22.5万家,工会会员598.1万人。

    两大设计:为创新社会管理导航

    西城区椿树街道总工会主席秦迎花是一名“老工会”。这两年,她明显感觉到工作比以前“吃劲”。“以前日常工作主要是看望职工、发补助、搞文体活动等,现在每天琢磨的是工会组建、集体合同签订、三方协商……有些是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她说,现在一年的工作目标有20多个,还不算服务站日常接待来访、求助。6个人整天忙得团团转。但她感到,现在这些是真正为职工办实事。

    秦迎花的感受,正是北京市总工会近几年来改革、创新工会工作带来的变化。

    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首都的城市管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有关调查显示,随着北京市非公企业大量增加,新兴产业和行业大量涌现,用工形式更加多样,职工队伍中非公企业职工所占比例近70%;同时,随着职工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在非公企业,劳动争议案件量占总数的90%以上。

    2009年2月,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市总工会以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为统领,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出台了关于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工作、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深化送温暖工程的6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新时期指导首都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6”文件,对首都工会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让工会干部对新时期工会工作“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建立了由市职工服务中心、区县职工服务中心和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构成的覆盖全市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2013年1月,北京市总在“1+6”文件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关于深化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及其9个执行性文件,形成“1+9”文件。

    北京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曾繁新说:“'1+6'文件是对北京市工会工作基本框架的全新设计,'1+9'文件则是对'1+6'文件的进一步细化,是落实'1+6'文件的‘桥’和‘船’,其宗旨是,推动各级工会组织以建设工会三级服务体系为抓手,创新组织架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专项规划:延伸工作“手臂”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2011年10月,北京市总工会和市发改委共同编制出台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对这一时期职工发展的总体框架、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阐述,成为全国首个关于职工发展事业的地方专项规划。

    《规划》中明确,“十二五”时期,地方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5%以上;建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规模以上建会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专项协议的比例达到90%;对职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5项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职代会规范运作率达到90%以上;建立500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完善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北京市职工舆情信息系统和分析中心等。

    可以说,将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纳入地方政府“五年规划”,为全市职工发展工作搭建了社会化的工作平台,是保障职工权益的重大突破,也为工会工作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2013年4月,市总机关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部门——社会工作部,其职能就是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职工服务,延长工会工作“手臂”。一年来,已购买了55家社会组织的58个服务项目,承接社会组织开展了1000余次服务职工的活动,受益职工达11.8万人,搭建起了工会社会工作的体系和网络。(北京日报201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