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事贵在坚持”,在我县跃龙街道园丁社区内,有这样一位社工,坚持做好事近20年:义务替居民跑腿办事,事无巨细,都办得妥妥的。除了工作,生活中也力所能及做好事,与精神残疾人成为好朋友、结对困难家庭、细心照顾自家长辈……王小青的生活,被这些大事小事填充得满满的,赢得了家里人、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2001年,王小青在水车上园村担任计生联络员,这里也是她开始做好事的起点。她出生成长在这个村,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王小青的计生工作,除了做平常该做的事,还要负责一年一次的农村部分奖扶工作,这块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村里六十周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大多不懂程序,也不知办理手续所需准备的资料。“一看到他们无助的眼神,我就不忍心拒绝,要帮就帮到底吧。”村里有对老夫妻没有结婚证,王小青就主动带老人到城里民政局办好补办手续,还帮老两口办好了奖扶所需材料,填好申请补助表格,期间所有开销都由王小青承担。有一个妇女不知去哪里放环好,找到王小青,王小青二话不说主动带她去计划生育指导站,帮她挂号,帮她交钱取药,所有费用王小青都包了下来。
2008年,王小青因工作原因考到宁海跃龙街道园丁社区,村里的老人们都十分不舍。
调到跃龙街道园丁社区工作后,王小青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居民,其中也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在工作上,王小青仍旧是能帮就帮到底。因为工作十分细致,受过帮助的居民很感动,有位张阿姨更是直言要把王小青收做自己的干女儿。
这位张阿姨不是宁海本地人,从辽宁嫁到宁海有30多年了,一直未生育,再加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遇到棘手的事情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在办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时,认识了王小青,当时张阿姨无法提供老家的资料证明,急得不知所措,王小青担心张阿姨的身体,主动帮张阿姨处理资料证明问题,跑县档案局和劳动局拉资料,又联系她老家的相关单位,将资料快递到王小青这里,整个流程都是王小青跑腿完成。张阿姨十分感动,平时家中遇到什么麻烦事也会及时和王小青联系,王小青也不抱怨,把张阿姨的事情办得妥妥的。渐渐地,张阿姨也把王小青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称她好似亲生女儿。王小青说:“看到社区居民如此肯定我,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除了帮助社区里的老人们,王小青还因做好事结交了一位“特殊”的好朋友。这位好朋友是一位精神残疾人,在宁海老城区“颇有名气”,整日蓬头垢面在街头巷尾游荡,遇人就要钱,大家唯恐避之不及。2003年,王小青第一次遇到了她,素不相识就问王小青要钱,“当时没多想,就当帮助她给了五元。”后来又遇到过几次,王小青也都给了钱。再后来有一次,王小青在家门口附近遇到了她,这位好朋友说要去王小青家里玩,王小青也没有嫌弃,带她到家里,给她做饭。久而久之,这位好朋友一来淮河路附近,附近的居民就知道她来找王小青了。
平日里,王小青也会教导这位朋友,要注重衣着整洁,勤洗澡换衣,偶尔给点零钱,让她买点零食。有一次,这位老朋友在王小青为她做饭时,抱住了王小青说:“你对我比我自己家人还好。”和这位好朋友的来往,也有人不理解。有人问王小青:“这样的人,你难道就不怕吗?”王小青却不觉得,像老朋友这样的人,看似糊涂,但她却比任何人都懂得善恶、知道感恩。“人和人相处,我相信真心能换真心。”
平日里听到需要帮助的事情,王小青也会尽一份力去帮助。2010年,王小青参加同学会与人聊天时,了解到岔路一个村子里有个两岁的小男孩,家庭十分困难,父亲生病去世,家中负债20多万元,母亲又离家出走,留下年迈的祖父母照顾他。“刚听到这个事,我就想要资助这个小男孩。”于是,王小青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结对了这个小男孩,和这家人签订了“20年之约”,每年资助三千元钱直到孩子长大成人。刚结对的时候,孩子还是个2岁的娃娃,王小青和同学一起开车去探望,送上奶粉、衣物等日常所需物品,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转眼,孩子现已上小学三年级了。
在外人眼里,王小青是一位有爱心的好人,在自家亲戚眼里,她更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妇、孙媳妇。王小青结婚后,主动分担了照料夫家几位老人的重担。2007年,患有帕金森症的婆婆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王小青便主动承担起照料婆婆的责任,担心常年卧床的婆婆长褥疮,她每日给婆婆翻身、擦洗,打理得十分清爽。面对这些琐事,她从没有一句怨言,直到婆婆去世。除了照料公婆,王小青还承担了丈夫爷爷奶奶的日常照料工作,比老人的亲生子女还要细致。在爷爷住院期间,王小青白天上班晚上陪护,凡事亲力亲为,时间久了,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知道了这么一个好孙媳妇。
近20年来,王小青都在身体力行做好事,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细心办妥他们交付的大事小事。无论至亲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只要王小青能帮到,就一定帮到底,将爱传递下去。